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教育大会一年间】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深植根基育新人 服务区域谱新篇

来源: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作者:黄晓萍发表时间:2025-10-25

自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扎根赣南红土、传承红色基因为使命,将教育大会精神转化为党建思政、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生动实践,交出了一份育人与发展并重的优异答卷。

党建引领思政,以红色基因筑牢育人根基。学院始终把“红色”作为思政育人的底色,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等形式,将教育大会精神与苏区精神深度融合,引导师生明晰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内涵;创新推行“党建+学科”“党建+教学”模式,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从《旅游法规》的“红色文旅规范”到《中国经济史》的“苏区经济智慧”,挖掘专业课程中的红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为让思政教育更“鲜活”,学院构建“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网格管理体系,打造“五色花”育人工程、“新长征·再出发——红色走读”等品牌活动。一年来,师生先后走进瑞金叶坪、于都红军长征集结地等红色基地,开展沉浸式学习20余场,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

深化教学改革,以专业建设对接老区需求。学院紧扣赣南文旅产业发展与基础教育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历史学增设“中学历史校本课程设计(苏区方向)”,旅游管理开设“金牌讲解(红色文旅方向)”“旅游文化策划(客家文化方向)”,让课程设置更贴地、更实用。改革成效显著,学生在全国专业赛事中斩获一、二、三等奖,历史学团队在全国“田家炳杯”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教学质量持续攀升。同时,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开展AI赋能教学工作坊,立项“红色文旅知识图谱”“客家文化数字化”两门特色课程,推动传统文科向“新文科”转型;与赣州市博物馆、重点文旅企业共建2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将“赣南红色遗址考察”“客家村落调查”纳入必修环节,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能力。

强化学科建设,以科研成果赋能区域发展。一年来,学院立足赣南地域优势,以“区域研究”为突破口,让科研成果真正服务老区发展。在学科建设上,学院集中力量深耕地方史、区域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规划等特色方向,产出《中国孙子学史》(6卷本)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成果;新增1项聚焦赣南苏区文化传承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同时,牵头“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交叉学科群,联合企业探索“红色文旅数字化”路径,旅游管理专业更获评学校“产教融合示范专业”,为区域文旅产业升级注入“学科动能”。

聚焦服务地方,以专业优势反哺苏区发展。在智库服务上,教师团队深度参与赣州市文旅发展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工作,10余项建议被地方政府采纳;在文化传承上,师生深入乡村开展“地方史志编纂”“客家口述史采集”,教师参与“历史文化大讲堂”“阳明文化深圳行”等活动20余场,让赣南文化“活起来”“传出去”;在产业赋能上,与赣州市科睿特软件集团、上犹燕子岩景区等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策划、员工培训、景区规划,助力赣南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与乡村振兴。

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学院的生动实践,体现了学院扎根赣南大地办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接下来,学院将继续以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不断深化内涵建设,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优秀文旅人才、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