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列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点任务之一。大会召开一年来,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大力推进红色金融基因传承,活化利用赣南丰富的红色金融资源,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构建“六维融育”红色金融育人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金融人才,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贡献力量。
 
  
 
  以理论融育推动党建研究实现新突破。通过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红色金融研究团队建设,攻坚高层次课题,推动成果转化,不断夯实红色金融育人根基。组建了专门的红色金融研究团队,聘请校外专家2人、产业导师10余人,团队成员分别获批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2024年度专项课题、江西省人文社科研究专项(红色文化育人研究)和2025年江西省职业早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等项目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A类期刊论文2篇、SSCI二区期刊论文1篇);6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省市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以品牌融育塑造党建品牌取得新进展。通过打造红色金融党建品牌矩阵,持续推进“党建双创”工作和“一院一品”“一支部一特色”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和培育。1个教工党支部获评学校“一支部一特色”示范项目并通过验收,报送的相关案例入选“全省高校教师党建工作优秀案例”。1项党建理论研究课题获评省高校党建研究会2024年度课题优秀成果。积极组织“红色金融教育基地”申报“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第六批)”,并被学校推荐参加“江西省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评选。
 
  以全程融育推动人才培养结出新硕果。遵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育人理念,把握学生发展特点,形成“招生—培养—就业—校友”联动的“四段式”育人工作模式,育人成效明显。学院连续多年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2024年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2名教师获评学校“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在校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全国一等奖、“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全国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一等奖等全国高水平竞赛奖项100余项。1名研究生获“江西省十佳实践之星”,5名本科生获暑期社会实践省级优秀个人。
 
  以协同融育助力平台队伍迈上新台阶。不断深化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和校际协同,成功加入“全国红色金融育人联盟”,与80余所高校、20余家文博机构、40余家金融机构建立协同合作关系,1名教授担任联盟学术研究部主任;获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授牌“全国红色金融教育基地”;会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专门设立“红色金融研究所”,并在《红色文化学刊》开设“红色金融”专栏;学院多名教师受江西省金融办聘请,担任全省红色金融故事会评委;1名老师被聘为华中师大兼职博导,多名老师分别被评为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
 
  以专题融育助力内涵发展取得新成效。设立专项研究小组,通过务虚会、研讨会、院情大讨论等形式针对学院重点工作进行专题研讨,推动事业内涵发展。学院在学校2024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中获评B等次,综合排名位列学校第五。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成功获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新专业并于2025年开始招生,申报“精算学”专业已获省教育厅审批通过并报教育部备案。科学研究层次显著提升,2025年立项2项国家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科基础得到强化,工商管理学科、应用经济学科均列入学校学科振兴行动计划(2025-2030)潜力发展学科;老龄社会研究、红色金融研究两个团队入选学校高水平科研团队培育对象。
 
  以数字融育赋能社会影响得到新提升。通过完善“苏区红”数字资源库红色金融板块建设和建设“红色金融数字展厅”等,提升红色金融育人精准度与效能。持续扩容升级“苏区红”数字资源库中的“红色金融”板块,与赣州市文化传媒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的“中央苏区红色金融研学路线”和“红色金融微推介”已投入运行,年均接待校内外研学团队超过50批次。学院顺利举办的“中流砥柱”纪念伟大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红色金融专题展(线上线下),观展人次超10000人。学院红色金融育人相关工作与成效被学习强国、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20余篇,举办的全国红色金融课程思政研讨会和全国大学生红色金融创新创业大赛获中国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
 
  接下来,学院以打造全国红色金融育人标杆品牌为目标,深化“学理化研究、品牌化塑造、全程化育人、协同化创新、专题化聚焦、数字化赋能”理念,深耕“六维融育”,持续挖掘红色金融资源政治引领、价值塑造、精神激励、实践养成等育人功能,大力培养具有苏区精神特质的红色金融人才,发挥服务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金融智库作用,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金融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