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核心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构建“党建引领聚力、支部固本强基、党员争先示范”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将大会精神全面融入学院“五联五提”党建引领机制,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彰显学科特色,在推动事业发展中展现学院担当。
强基铸魂,三级联动强引领,大会精神“入脑入心”。学院党委将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并重的立体化学习体系。一是党建引领聚力。学院党委积极开展专题学习研讨,将大会精神深度融入学院“十四五”规划,精准对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江西省“1269”行动计划和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围绕学校“543”育人体系和“464”行动计划,制定“五联五提”实施方案,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细化为学院发展的“任务书”“施工图”。二是支部强基促落实。各党支部依托“三会一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结合学科特色开展“理论+实践”双融学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党支部聚焦“乡村振兴与地理教育”开展专题研讨,环境科学党支部围绕“生态保护与课程思政”组织深入交流,依托“三色融合、四进服务”党建品牌,组织党员博士赴宁都、兴国稀土矿区开展实地教学。该品牌获校级党建品牌立项,党支部荣获校“先进党支部”。三是党员争先作示范。党员干部带头领学促学,开设“云端微课堂”,定期举办教育政策分享会;深挖赣南红色资源,组织“重走长征路”实践活动。一年来,1人获评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获评校优秀辅导员,1名党员获评校师德标兵,1人获评“赣州市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干部”,充分展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融教于研,党建业务深融合,大会精神“见行见效”。学院党委紧扣“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要求,以“党建+教学科研”为抓手,推动党支部建在学科上、党员冲在攻关前。一是教学联创提质量。学院党委以学校“三讲三走三行动”实践教学模式为指引,党委牵头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指导各党支部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讲好苏区振兴大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党支部打造“红色地理”教学模块,将赣南苏区振兴案例融入教学,该课程获评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党员教师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开展“博士面对面”“启德大讲坛”等活动。一年来,两名党员获全省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立项省级教改课题10余项,出版校本教材4部,新建校外实习基地30余个,实现课堂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二是科研联合破难题。党委聚焦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组织党支部组建科研攻坚团队。环境科学与工程党支部研发的“垃圾渗滤液全通量处理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参展赣州市科技成果展。一年来,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SCI论文近50篇,横向项目到账经费近300万元。三是服务联心增实效。发挥学科优势,组织党员教师参与地方发展规划和生态治理,承担赣州市“十五五”人口与城镇化规划等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项,授权专利13项,获批1个全国科技小院,以专业服务彰显社会责任,实现教育教学有“深度”、科研创新有“温度”、社会服务有“效度”。
育才联心,实践赋能促成长,大会精神“培根铸魂”。学院党委深入践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构建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工作体系。一是人才联育聚合力。党委班子成员带队赴华东师大、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靶向引才,近一年引进高水平博士2人,1人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特聘教授,1人入选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专任教师博士占比达83.67%。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举办“聚能环”讲坛、赋能沙龙,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实行“一对一”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二是育人联促强根基。创新“红色+绿色”实践育人模式,组织学生深入三江源头、稀土矿区开展“采样+实验+研学”一体化实践。党员教师指导的调研报告获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百强成果;“一滴水”生态文明志愿服务队入选团中央2024年“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绿色长征科考实践团队。构建“思想引领-专业培养-发展支持”育人机制,设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完善竞赛培育体系。近一年,学生在“挑战杯”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项,“田家炳杯”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3名本科生以一作发表SCI论文,13名研究生发表SCI高水平论文。实现人才培养有“力度”、学生成长有“厚度”、发展支持有“强度”。
一年来,学院党委以“五联五提”机制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在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学院将持续巩固深化党建工作成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