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文学院“薪火筑梦·语泽赣南”春蕾推普实践团前往大余县新城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将专业知识与乡村实践深度融合,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通过多元化的创新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关爱留守儿童,以推普点亮希望之光
为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战略部署,助力乡村振兴,7月8日,实践团抵达龙王庙村前锋小学,开展以“携手共筑语言梦,推普同行润童心”为主题的暑期儿童推普活动。此次活动旨在丰富留守儿童的假期生活,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成长,让爱与普通话同行。

实践团成员们化身“语言小导师”,与孩子们共赴普通话学习之旅。通过“成语纠错小侦探”“绕口令大挑战”等趣味游戏,激发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而“故事里的智慧”“普通话与规范字的奥秘”“跟我学,说好普通话”以及“普通话小能手比拼”等环节,则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普通话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孩子们规范使用普通话的良好习惯。此外,实践团还深入调研当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心理需求及家庭支持情况,力求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精准有效的改进建议,共同守护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实践团成员林云娇感慨道:“愿我们的推普活动如一颗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让规范的语言成为他们连接世界的桥梁,照亮他们成长的道路。”
深入红色研学,以初心担当青年使命
实践团始终将红色资源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7月9日,在大余县周屋村红五军军部旧址,成员们仿佛穿越回革命岁月,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荣光。斑驳墙体屹立不倒,弹痕标语诉说着战斗的激烈与信念的坚定。古朴院落内,简陋木屋与旧木桌、竹椅、煤油灯展现了先辈们的艰苦条件,却也是他们智慧与勇气的舞台。褪色旗帜上的五角星与镰刀锤子,象征革命胜利与希望,激发成员们对先辈的敬仰与对革命理想的感悟。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精神洗礼与灵魂升华,坚定了成员们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决心。

实践团队员们深受触动,表示红五军军部旧址及其所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红色宝库和精神源泉。他们誓要以实际行动,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土壤中茁壮成长。通过研学活动,实践团队员们意识到不仅要在理论上深刻理解党的初心与使命,更要在实践中将这份信念转化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际行动,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砥砺劳动实践,以行动赋能成长动力
7月10日,实践团走进龙王庙村菊花基地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成员们以小组为单位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聆听技术人员的操作讲解后,纷纷化身为勤劳的耕耘者,分组协作,默契配合,种下一株株菊花苗。汗水与泥土的交融中,他们不仅体验到了农耕的艰辛与乐趣,更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紧密结合,深刻领悟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以及农业科技的力量。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成员们表示,将‘大思政课’的讲台延伸至乡村大地,不仅为大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让我们能够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建功立业,更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注入了强大的人才动能。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实践的融合,更是青春与时代的共鸣。
展望未来,实践团将怀揣更加饱满的热情与坚定的信念,主动投身于各类实践活动之中,以实干为笔,以汗水为墨,在乡村的沃土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