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暑期实践团走进赣州市大余县黄龙镇,围绕气象防灾科普、乡村产业发展等开展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赋能乡村振兴。
推普兴乡,用语言架起希望之桥
“小朋友们,‘脐橙’这两个字要这样读……”在灵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童心港湾”,“推普兴乡”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正带着孩子们开展拼音认读活动。他们通过普通话儿歌、绘本故事讲读、趣味情景游戏等形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引导孩子们学习普通话,提升朗读与口语表达能力。此外,志愿者走访村里的合作社和电商站点,为村民录制普通话版产品介绍音频。“以前直播卖米果、板鸭,总怕网民听不懂我的口音,现在有了标准录音,直接播放就行啦!”农产品零售店王大叔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气象护航,科技赋能防灾减灾
“连续三天日降水量超过50毫米,就要警惕山体滑坡……”在黄龙镇便民服务中心会议室里,“防灾减灾・青年先行”气象科普实践队正在为村干部和村民开展气象防灾科普。志愿者结合当地地形特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气象预警信号、山洪避险路线等实用知识。同时,在圩镇发放科普手册300余份,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让更多民众掌握防灾安全知识,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安全防范能力。

田间调研,解读乡村振兴密码
“这片葡萄园的‘避雨栽培技术’能减少病虫害,但土壤酸碱度需调整优化。”在黄龙镇大合村瓜果蔬菜种植基地,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志愿者取土采样并进行检测,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土壤样本数据、作物生长周期和市场销售渠道。“以前在实验室分析土壤样本,觉得数据冷冰冰的。直到看到农户因我们的建议露出笑容,才懂这些数字的分量。”环境科学2401班志愿者刘德顺在实践日志中写下这样的感悟。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赣师青年的身影活跃在赣南红土地,为科学文化科普、乡村产业发展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接下来,实践团将进一步完善调研成果,将其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