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赣南大地,稻浪翻滚,山歌悠扬。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红途溯将,薪火映声”实践团踏着盛夏的脚步,深入赣州市兴国县,以推普课堂架起沟通之桥,用红色宣讲激活历史记忆,借非遗探访触摸文化根脉,在实践中书写青春与乡土的动人篇章。
童声筑桥:推普课堂播撒语言种子
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让孩子们拥有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实践队员们精心打造了推普课堂,化身“语言小导师”,将口语发音和表达融入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将绕口令、红色诗词朗诵、红色歌曲传唱融入教学,激发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同时,还开展了防溺水安全知识普及和反校园暴力主题教育,既帮助孩子们熟练掌握普通话表达技巧、规范书写汉字,又引导他们筑牢安全意识防线。

红色铸魂:宣讲中传承初心力量
为让革命故事走进童心、让初心力量浸润成长,实践团队在兴国县潋江明德小学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文化宣讲。“陈奇涵将军出生在咱们兴国的坝南区竹坝村,那时候国家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百姓生活困苦。可年少的陈奇涵,心中却早早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实践队员边讲述边展示老照片,孩子们个个听得入神,目光紧紧追随那段难忘的岁月。队员们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开国将军的成长轨迹、红军长征的峥嵘岁月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动课堂,让孩子们在沉浸式聆听中被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深深吸引。

匠心寻脉:非遗里探寻文化根魂
为感受传统技艺中蕴藏的匠心与温情,实践团队走进兴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与文化艺术中心,在泛黄的史料、斑驳的老物件与生动的讲解中,开启了一场非遗文化根脉探寻之旅。实践队员们紧随讲解员的脚步,在光影流转间触摸兴国非遗的文化根脉。在博物馆的“非遗活态展”区,队员们的目光被一口黑陶大缸吸引——缸里的红曲米酒正散发着酸甜气息,讲解员掀开盖子,盛上几勺米酒倒入陶碗中,队员们接过陶碗浅尝,米香混着曲香在舌尖蔓延,感受到“一杯米酒敬天地”的民俗里藏着的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忱。

推普课堂的童声、红色宣讲的赤诚、非遗探访的沉醉,共同谱写了实践团与兴国大地的夏日交响。从语言桥梁的搭建到红色基因的传承,再到文化根脉的探寻,赣南师大学子以青春之力激活乡土记忆,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年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