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 位: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
类 别:敬业奉献类
李海涛,1980年,中共党员,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江西省城市固废低碳循环技术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多项企业产学研项目及示范工程项目,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14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银奖(排名第二),指导大学生参加“挑战杯”获得省三等奖2项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多次获赣南师范大学年度考核优秀教职工、优秀指导老师等荣誉,现兼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校外硕士生导师,江西省科技厅、赣州市工信局及赣州市生态环境局专家。
教书育人——播撒希望的耕耘
赣南师范大学成为李海涛长久酝酿的选择,是源自他从小的梦想——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刚踏入学院,李海涛积极参与了学院组织的“博士面对面”活动。通过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他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他主动报名。在指导本科生方面,他鼓励学生自主选题、自行支配时间、灵活安排学业,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他教授文献查找、实验开展和论文撰写的方法,激励他们继续深造,周勇威、刘嘉林、王玉鑫等多位学生通过他的指导考研成功,实现个人的进步;对于就业创业有兴趣的学生,李海涛指导他们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组织实地参观学习,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生项目的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培养出一支优秀团队,成功研发了家用厨余垃圾制肥机,该项目多次荣获省级奖项,李海涛也荣获学校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李海涛不仅致力于解决学生学业问题,还妥善疏导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积极处理同学间的矛盾,为贫困学生争取到企业的赞助,缓解学生的学费压力。
科学研究——穿越荆棘的坚持
主动谋划。他发现实验平台存在“师生比失衡”的问题,18位老师每年只有5个研究生,导致学生带教不均衡。为解决这一问题,他采用了“物色”本科生的方法,成功招募了十几名本科生,既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验收入。
另辟蹊径。科研所需经费有限,购买实验药品和支付学生补贴后所剩无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主动联系企业,成功取得了一些赞助,这不仅解决了科研所需的资金问题,还招募多位老师参与,有效推动了实验项目的进行。
守得云开。一两年的光阴里,团队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但并没有气馁,认真复盘,多次总结再出发,最终有了一定的成果,课题组发表了几篇有影响力的论文,申报了几项有经济效益的专利,成功创建了一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开展了一项中试示范工程。科研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服务社会——策马扬鞭的奉献
李海涛积极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践行将论文写在赣南红土大地上。过去三年,李海涛足迹遍布赣南十六个县市,为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等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在龙南稀土矿山开采区,他带领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调研,通过采集土壤和河水样品,并在实验室中进行研究,为该矿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提供了科学的数据支持,在此基础上该项目还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南康区工业园区,他的团队承担了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监测工作,为政府提供有力的科研支持。在会昌县、赣县、上犹县等地,协助政府部门对企业进行环保体检,提供了整改方案,助力当地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李海涛以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为己任,始终坚守教育初心,勇往直前,以真挚仁爱的心态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书写深情厚谊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