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位: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类别:敬业奉献
王兴权,男,汉族,1980年10月生,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硕士生导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出站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QUT)公派访问学者。现为物电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负责人,先后担任物电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班主任、教研室主任、校团委兼职副书记等职。获评学校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精于教学,勤于科研,不断增强业务水平
对于高校教师,科研要为教学服务,兼顾教学与科研既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在科研中提高创新能力,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不可替代的途径。在承担大量教学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登记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及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科研成果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组建了学校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研究创新团队及学校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研究所,为学科建设、学校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上,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讲授了《半导体光电子学》《现代电路理论》《数字电路》《电路分析》《微波电子学》《激光原理与技术》等研究生和本科生的近10门主干课程。同时,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主持获批省研究生优质课程1项、省研究生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3项,参与获省优质课二等奖1项、省一流本科课程1项,2022年参加学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正高组二等奖。他教学认真,注重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效果显著,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对他的评价为“注重课堂互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人师表、认真负责”,“有思想、有温度、收获大”,等等。
发挥专业特长,助力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他特别重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训练,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如在课堂上引入最新学术动态,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及对科技创新的渴望;课堂外吸收大量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训练。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了电类专业100余名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扩展了他们的学术视野,激发了他们的科研兴趣,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成效显著。指导学生申报并获批授权专利10余项,申报并获批立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5项、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2项。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项目10余项,直接指导参赛学生10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项10个。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赛、研究生电子赛等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7个。获评为学校“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竞赛优秀指导教师,青年科普创新大赛(江西赛区)优秀指导老师。
大部分学生在刚加入团队时,不同程度上存在不敢上台、表达不流利、书写不规范、操作不细心、急于出成果等问题。基于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大到目标确定、技术路线制定,小到错别字的修改、标点符号的使用,我都与同学们在一起耐心讨论、交流并实施,用自己的励志经历及言行举止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素养。通过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创新创业大赛载体,学生在训练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切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字和书面表达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指导的创新创业团队学生经过科研训练及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学科专业竞赛等锻炼已取得显著成绩,学生卢秀圆、王煜祥、贺慧文、欧阳凯祥、刘子璐等先后获国家奖学金,学生李星、卢秀圆、余洁、杨洪宇、林葵等获南海奋进奖学金、赣华奖学金。目前,团队一部分学生已陆续毕业,经过在团队多年的创新创业训练,团队骨干李星同学已在重庆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凌煜、贺慧文、卢萝航等同学已就职高校辅导员,温茜、余洁、徐苏琼、林葵、俞净等已升学进一步深造,王腾达、张文博、卢秀圆、丁子平、王煜祥等已入职高科技企业。同学们毕业后在学校继续深造成长,或在工作岗位上一如既往的贡献着自身力量,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今后,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