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师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赣师故事 -> 正文

【学校第一届“优秀教学贡献奖”】吴中胜:教学科研相互推助,投身红土地教育

来源:学校官网  作者:发表时间:2023-09-11

单位:文学院

类型:敬业奉献

吴中胜,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

不忘初心,扎根红土

扎根红土地,投身教育事业,在学校工作28个春秋,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良好的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把红色基因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中。指导研究生罗柠、代慧婷分别考取博士研究生。赣南师范大学是吴中胜的母校,他见证了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28年来,他也从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了两鬓微霜的中年人,但不变的是,对教学的热爱和科研的热情,对赣南红土地的拳拳之心。在2020年学校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吴中胜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深情地说“我出生于赣南,成长于赣南,学习在赣南,工作在赣南,赣南这块红土地生我养我也培养了我,我对家乡对母校的感情很深,希望用自己的所学服务赣南的教育事业。”吴中胜把自己深厚的红土地情结,融入教书育人过程中,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先后担任4个班的班主任,指导了37名研究生,指导多名青年教师。先后有7名学生成为全国教学名师或江西省特级教师,如赣州三中副校长邹金平、赣州文清实验学校副校长吴中鸿等成为全国教学名师或省特级教师。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选择扎根红土地的教育事业,为赣南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罗柠是吴中胜引以为豪的学生,在罗柠读研期间,吴教授带着她到福建客家文化博物馆收集资料,走进客家文化的殿堂,指导她撰写客家家规家训的论文,发表后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直至她考取武汉大学博士。罗柠回忆吴老师的指导,激动地说:“听老师的指导,我如从梦中惊醒,短短数语,却让我醍醐灌顶,明确了自己今后研究的方向。”

科研教学相互推助,乐教善教

吴中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文章150多篇,出版专著6部,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8篇。超强的科研创新能力助推教学。二十多年来,他从未离开三尺讲台,每年超额完成300多课时的教学工作量。现为汉语言文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负责人。主编参编教材4部,主编辞典1部,主持省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古代文论》,负责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国文学批评史》。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指导学生完成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2项,指导学生在CSSCI辑刊发表文章6篇。

每次上讲台前我都会有一种演员即将登台的兴奋感。”吴中胜笑着说道。在上课前浏览一遍课件,整理思路后再走向三尺讲台,这是他坚持二十多年的习惯,这是一位老师对文学的敬畏,对教学的严谨。

在教学中,吴中胜经常教导学生要反复研读、深度阅读经典书目,像“把核桃拿在手里颠来倒去那样”,反复把玩。“‘文以气为主’,中国的文字是要有语言的,是要有声音的。”他说,“我要求研究生每天花几分钟时间读经典书目。有些书目是由骈体文写成的,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一开始读可能会有点困难,但花多点时间去读,多读几遍后你会发现你慢慢地不仅接受了它的思想,理解了它的意思,还会受它的语言、节奏的影响,念起来朗朗上口了,读进去了则余味无穷。”

“作为高校老师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科研。也就是说,如何把这两者关系处理好?这是我们作为高校老师要思考的问题。很多老师会觉得教学和科研是冲突的,但我个人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互相推助的,‘互相推助’这个词呢不是我创造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谈中西学时提到的,所谓‘风气既开,互相推助’,我就借用来比作教学与科研。”

传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

吴中胜先后到江西社科大讲坛方志敏干部学院、崇仁县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昆明学院、福建科技师范学院等单位进行学术讲座37次。负责的“学习客家优秀家规家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获教育部第二届“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客家人的家规家训》等地域文化的文章,出版《明清江西诗学与文论》《庐山历代诗词全集》(清代卷)等地域文化著作。山东莒县文旅局为吴教授专门设有“《文心雕龙》研究工作室”。《光明日报》《赣南日报》等先后报道其事迹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