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在赣南师范大学引发热烈反响(一)

来源:各基层党委(直属党支部),各单位、各部门 作者:赣南师范大学发表时间:2025-10-27

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一经发布,在全校上下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奋进“十五五”新征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陈义旺指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学校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起来,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与三年行动计划,对接我省“1269”行动计划,科学谋划好学校“十五五”规划。把全会部署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坚持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按照“九 个以”工作思路,推进“543”体系建设和“464”行动计划,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大力推进博士点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能力,为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云明表示,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及省委、学校党委的工作要求,扎实抓好理论学习,精心组织新闻报道,广泛开展宣传宣讲,深入开展研究阐释,推动全校上下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要聚焦重点抓好落实,结合深入贯彻学校党委二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的工作要求,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落实;要精心谋划校园文化“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打造具有红色底色、师范特色、赣师特质的校园文化,为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提供精神引领、注入强大动能。

这次全会是在我国即将胜利完成“十四五”主要目标任务,进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发展规划处处长、国内合作促进中心主任魏美春说,发展规划处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全力推动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凝心聚智科学谋划和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十五五”时期,学校将整合资源、持续深耕,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体推进学校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1+3+N”校区和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开放合作和社会服务水平,实现以工程范式推进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宏伟蓝图,催人奋进。党委党校副校长刘权表示,大会绘制的宏伟蓝图,谋划系统、战略清晰、部署精准,“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规划建议提出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发展目标令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高校党校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强化担当,切实发挥好思想引领和干部培训主渠道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宣讲,将国家规划与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结合起来,讲深讲透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开展调研献策、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将学习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实际行动。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程接着一程的砥砺行进。生命科学学院(脐橙学院)党委书记董文表示,要组织全员师生深入学习领会全会精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要进一步紧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农业强国建设目标,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系统推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助力脐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赣南苏区乡村振兴注入赣师力量。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使命在肩,催人奋进。”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勇波表示,要以实际行动抓落实,一是筑牢育人根基。将全会精神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强化学科担当。依托地理与环境学科优势,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加强有组织科研,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展现作为;三是提升治理效能。以全会精神优化学院治理体系,营造潜心育人、追求卓越的良好生态,激发师生创新活力。

“全会强调要植根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并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李晓方深刻认识到,要将全会精神贯穿于学院各项工作全过程。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把制度优势转化为育人实效。立足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以中国史和“数智人文、艺术融合创新”学科交叉群建设为抓手,推动学科交叉与地域文化数智化,深化对阳明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挖掘、研究与转化,服务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推动学院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学校以“工程范式”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贡献更大力量。

离退休党委书记、处长、学校关工委副主任温俊说,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工作者,要把全会精神学深悟透、落到实处,将精神力量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行动。在老干工作中,引导老同志将政治优势、经验优势与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实、做活、做出温度与深度。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要紧紧围绕学校德育目标和培育时代新人要求,深入开展“全会精神进校园”“红色故事润童心”等活动。把宏大的蓝图转化为青年可感可知的责任担当,帮助青少年筑牢思想根基,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通过逐字研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字里行间满是国家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让我这名退休老同志倍感自豪、心潮澎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退休老同志绝不是‘旁观者’,更要做‘参与者’‘推动者’”。“五老”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吴岚说,作为学校“五老”红色文化宣讲团成员,我将继续深耕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文化建设等领域,把全会精神融入宣讲、带进课堂,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讲好党的故事、传递党的声音;同时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为学校“十五五”规划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李文瑞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一次总动员、总部署。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一定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学习领悟全会精神,全面把握全会核心要义,创新运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等多种方式,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切实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国家发展大势中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自觉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洪流,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书写精彩华章。

“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十五五’时期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自立自强协同部署,使我进一步明确了‘以数智化赋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方向。”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王阳明研究中心副主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陈涛副教授表示,将依托“数智阳明文化实验室”,围绕“文化+科技”双轮驱动推进工作。一是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阳明文化典籍与遗迹进行数字化保护与活化,以科技焕发文化新活力;二是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开设“阳明文化数智化传播”课程,引导学生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落实立德树人;三是参与地方文化服务,协助开展阳明文化普及,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助力赣南文化建设。

“学习了公报,我倍感振奋、备受鼓舞,更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全省 “最美辅导员”、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黄烨表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学生工作全过程。在工作中,立足文新学院特色,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学经典中筑牢价值根基,在掌握传播规律中提升专业本领,在锤炼“四力”中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培养既有文学底蕴、又有传播能力,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复合型新时代文新人才。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系统部署了“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的目标任务和实践路径,令人倍感振奋”。生命科学学院专职辅导员钟微深刻认识到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学生工作提出的新期望与新要求。面向新征程,她表示,将始终牢记育人初心,继续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知心人与引路人,把日常思政工作融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伟大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工队伍的智慧与力量。

作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24级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李欢激动地说,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后,我心潮澎湃且深感使命在肩。全会为“十五五”时期发展擘画的宏伟蓝图,让我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等部署,让我明白国家发展与青年成长紧密相连。我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在专业学习中深耕细作,锤炼过硬本领,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征程。用实际行动响应号召,努力成长为可堪大用的青年力量,为蓝图变为现实贡献青春动能。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公费师范)2301龙昊表示,全会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强”与“高质量发展”目标,深感作为生物科学专业公费师范生的责任与使命。生物学是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我将立足专业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参与科研训练与教学实践,努力掌握核心知识与技能,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信念,把个人成长融入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以扎实学识和育人担当,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内容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