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招生就业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论述,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学校“高水平师范大学”建设目标,以“招生提质、就业稳岗”为主线,扎实推进大会精神落地见效。通过在招生改革、就业服务、供需对接等领域深耕细作,实现招生与就业工作协同推进、双向赋能,切实将学校“四换”理念贯穿工作全程,助力构建多校区办学新格局,为学校人才培养“入口”与“出口”的双重提质注入强劲动力。
优化结构,筑牢高质量生源 “蓄水池”
面对高考综合改革深化的新形势,招生就业处以“阳光招生、质量优先”为原则,从计划编制、宣传模式、录取服务三方面发力,推动招生工作再上新台阶。
精准编制计划,优化生源结构。紧扣区域产业需求与学校学科优势,优化专业布局。2025年,新增数字人文、复合材料成型工程、中国共产党历史、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5 个贴合市场需求的专业,9 个专业增设非师范方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将师范类方向招生比例下调 13%,工学招生比例提升近 5%,形成 “师范 + 非师范” 协同发展格局;省外招生计划增至1882名,10个省份共新增150名优质本科计划及26名新疆民族班计划,进一步促进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和整体质量提升。
落实扩容计划,构建办学新格局。以学校“四换”理念为指引,坚持生源扩容与质量提升并重,积极构建多校区办学新格局。2025年,学校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增至6500名,较往年增加1500名,增幅达30%,全日制本科招生规模创历史新高,优质本科扩容计划落地见效;深化产教融合,搭建校地企合作平台,推进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建设;结合地方产业与科研布局,推动设立符合区域发展需求的新专业与新方向,切实增强招生吸引力与就业竞争力;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反馈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持续提升生源质量与就业效率,加快形成多校区办学新格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宣传模式,提升学校影响力。构建 “线上 + 线下” 联动机制。线上邀请校长陈义旺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校长有话说》推介学校,组织 10 场学院招生直播、发布 16 张宣传长图,通过招生信息网与小程序推送多篇推文;积极参与江西日报社组织的现场咨询会及各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网络咨询会;发动 200 余名在校生开展 “寒假回访母校” 活动,以学生视角传递校园温度。
优化录取服务,践行以生为本。坚持 “以生为本”,提升服务精准度。充分尊重考生个性化选择,将省内本科批历史类分为10个专业组,省内本科批物理类分为16个专业组,每组专业不超过 6 个,大幅降低调剂录取概率;各省各科类批次录取结束后,第一时间在招生信息网等平台发布录取结果供考生查询;录取通知书寄出后,及时提供快递单号查询服务;对 12 名不服从调剂退档考生给予 12 小时以上思考时间,最终 7 名考生成功调剂录取。2025 年,学校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完成率 100%,省属公费师范生录取线超特招线 53-69 分,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多维发力,畅通优质就业“快车道”
面对全国 1222 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我校2025届毕业生共5787人,比2024届增加162人,招生就业处构建 “拓渠道、强指导、精帮扶” 就业工作体系,2025 届毕业生总体毕业去向落实率稳中有升,位居省内前列。
拓宽就业渠道,搭建供需平台。扎实推进“访企拓岗,三访三请”专项行动。校院两级联动走访江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用人单位 718 家,拓展就业岗位 3500余个、实习岗位近500个,与云浮市教育局等 23 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推动 210 余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同时创新举办 “线上 + 线下” 招聘会,全年开展 3 场大型双选会、200 余场专场招聘会,吸引12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岗位超 2.5 万个,线上双选会简历投递量超 2000 份,构建 “校地协同、校企联动” 就业网络。
强化就业指导,提升求职能力。搭建“全程化、分类化”指导体系。修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融入 500 余个实战案例,针对师范类、非师范类学生开设分段式课程,覆盖学生 5000 余人;组织“职业规划大赛”“简历门诊” 等活动,2025 年选派学生获江西省职业规划大赛 1 金 2 银;邀请 30 余名行业专家、优秀校友进校举办讲座,覆盖学生超8000人次。此外针对考公、升学需求开展分类辅导,助力 169 名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1083 名本科生升学。
帮扶困难群体,兜牢保障底线。聚焦脱贫家庭、残疾等困难毕业生,落实 “一人一策”。为 444 名困难毕业生建立帮扶档案,严格执行“3 次谈心谈话、5 个岗位推荐、3 次就业活动” 的 “3-5-3”要求;依托“宏志助航”计划组织 56 名困难毕业生参加职业能力培训,开发多个校内过渡性兜底岗位,岗位薪酬不低于赣州市最低工资标准,助力毕业生平稳实现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双向奔赴,书写校地共生“新篇章”
作为扎根赣南的师范院校,学校始终将 “服务地方” 作为招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导向。
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优化人才供给。招生计划向地方发展倾斜,2025年新增的复合材料成型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专业,精准匹配我省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需求;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覆盖省内34个县(区),为基层教育储备优质力量。
深化校政地企合作,实现协同共赢。在惠州市博罗县推进“实习就业一体化”试点建设,109名实习生中有32人顺利留任就业;与赣州高新区共同构建“1+1+N”校地合作机制,推动120余名毕业生入职园区重点企业;联合抚州市、云浮市等多地政府开展“书记部长进校园”、校园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有效提升学校社会声誉,同步搭建毕业生实践与就业平台。截至2025年8月31日,学校2025届毕业生共有1552名毕业生进入教育系统就业,1841人投身企业岗位,为地方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教育大会精神指引前行,招生就业工作任重道远。过去一年,招生就业处秉持“以生为本、守正创新、招就协同、服务地方”的发展路径,实现生源质量与就业质量同步提升。招生就业处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锐意进取、接续奋斗,为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