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教育大会一年间】音乐与舞蹈学院:红韵育新人 实干践初心

来源:音乐与舞蹈学院 作者:刘思琪 黄颖发表时间:2025-11-05

教育大会召开一年来,音乐与舞蹈学院立足赣南红色沃土与非遗文化资源,将大会精神转化为育人实践的生动答卷,在党建引领、立德树人、科教融汇、服务地方等方面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党建引领强根基,红色基因铸魂脉。成立“映山红”研究生红色文化宣讲团,打造党支部联学联建联创的党建工作新载体,以“溯江西红色根脉”为主题,通过革命故事讲述、红色歌曲传唱、云游革命场馆等形式,筑牢理想信念根基,让理论学习入脑入心;舞蹈教研室党支部打造“红色园丁”工作室,在实景教学、艺术创作领域实现资源共享,构建红色文化与艺术教育融合新路径,党员骨干带头深耕教学一线,将红色精神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苏区精神为内核,将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党建工作,通过红色主题宣讲、革命题材作品编创、红色研学实践等系列活动,举办“浴血弦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音乐会等十余场红色文化主题音乐会,党员师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强化使命担当,持续凸显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立德树人守初心,思政美育共育人。学院开展“三讲一悟”苏区振兴思政大课,联动行业专家、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进龙南杨村镇、武当镇考察非遗项目与革命旧址,将龙舟赛“鼓劲争先”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实现“行走的思政课”知行合一。开发了《革命音乐中的苏区精神》《苏区烽火:红色文化的历史长歌与当代回响》《探寻琴韵之美 担负时代使命》等一批全省“专题+艺术”特色思政课;创新构建“学—研—演—创—践”“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以赣南采茶戏等非遗文化为载体,让学生在研习技艺、剖析文化、舞台展演、创新创作、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同时通过“讲台—舞台—平台”三台联动,将课程思政音乐会与课堂教学结合,推动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同步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在2025“万叶杯”论文(教案)征集评选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共4项。师生多次赴海外巡演,开展文艺家下基层活动,走进校园、社区、乡村开展宣讲展演40余场,做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传播使者。

科教融汇促创新,产教融合强动能。学院构建“研究—创作—教学”三维互动模式,将区域音乐舞蹈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把艺术创作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同时深化“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等课程跨校协同建设,与省内九所高校开展教学研讨与成果展示,显著提升学科育人辐射力;坚守“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理念,积极履行深耕文化传承、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2025年立项实施《长征主题音乐青年创作人才培训》《赣南采茶舞蹈传承与编创人才培训》等2项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训项目,深入实施“非遗传承”与“红色文艺”双轨并进的生动实践,积极践行传承文化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使命与担当。学院推进现代产业学院音乐康养专业招生和办学工作,签订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30余个。在学院办学65周年之际,举办学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校友论坛,凝聚校友力量,与地方文旅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探索实景演艺、文化创意等领域创新实践,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衔接。

服务地方显担当,艺润红土促振兴。学院积极对接基础美育需求,开展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为区域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音乐舞蹈教师,有效提升地方美育教学水平;聚焦乡村文化振兴痛点,选派骨干教师下沉基层,师生团队还受邀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乡村大舞台・好物节》录制,硕士研究生龙颖作为江西好物推荐官,带领团队表演赣南采茶戏《睄妹子》、采茶曲牌《斑鸠调》、红色歌曲《苏区干部好作风》等节目,以非遗艺术展示赣南人文风情,助力地方特色农产品推广,实现文化赋能与经济增收双向共赢。师生参加“校企联袂·艺路同行”主题赣南采茶戏唱腔音乐会,助力九三学社开展“科普润童心 非遗伴成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以“文化帮扶+美育实践”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开展“美育浸润童心”暑期社会实践为乡村孩子带去专业艺术教育,组织师生深入乡村采风创作,将客家农耕、竹编技艺等地域元素转化为舞蹈语言,编创《丰收舞》《篾匠乐》等贴近生活的文艺作品,激活基层文化活力,为“赣南民间舞蹈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之路,行则将至;育人之责,做则必成。音乐与舞蹈学院将持续以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为指引,深耕红土美育沃土,在党建引领中坚定方向,在立德树人中彰显担当,在融合创新中增强动能,在服务地方中实现价值,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新时代艺术人才、推动区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