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师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赣师故事 -> 正文

【赣师好人榜】第101期 杨林:舞者、师者、传者:她用行动诠释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来源: 作者:发表时间:2025-06-30

单位:音乐学院

类型:敬业奉献类

杨林,女,汉族,1984年10月生,中共党员,赣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自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教学与舞台一线,在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承与传播中深耕不辍。曾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西省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一等奖,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新文科赛道(中级及以下组)一等奖,主讲赣南采茶舞课程获全国优秀课例及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受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表彰,获校“五四青年奖章”“师德标兵”“先进女职工”荣誉表彰。

她是舞者,以身体语言传递坚定信念

学校组织创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杨林承担编导和带训任务,又要兼顾日常教学。一次排练中,她为学生做托举动作示范,从高处不慎跌落,撞伤右脸,短暂昏迷。伤口简单处理后,她又投入排练,继续带伤坚持。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学生,也印证了她对舞台的热爱与敬业。

在剧目《无字碑》中,她临危受命担任主演,距正式公演时间很短。她迅速熟悉音乐、走位与情绪节奏,反复推敲表演细节。最终,以情感克制却极具冲击力的舞台表现赢得观众掌声,令导演组称赞不已。

多年来,类似的经历不断重复:带队备战“五月的鲜花”展演,连夜排练后清晨照常上课;多场大型演出任务,始终坚持参加。她常说:“一名舞蹈教师,必须用身体去传达信念,带头示范,学生才会信服。”

她是师者,用真心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杨老师不仅教会我们跳舞,也教我们如何做人。”学生们如此评价她。

杨林长期承担高强度教学任务,每年课时量超过700节,却始终精心备课,讲授时力求精准细致,力求每个动作标准到位。她强调:“跳得准是基础,跳出感情才是艺术。”在训练中反复打磨细节,培养学生艺术感知能力。

她更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面对学业焦虑或情绪低落的学生,她总是主动倾听、疏导,陪伴他们度过迷茫时刻。她相信,“真正的教育,不止于知识传授,更在于情感共鸣和价值引领。”

她鼓励学生继续深造,指导多名学生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云南艺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等高校,部分学生毕业后返乡任教,将舞蹈带进乡村学校。她不以学生的成绩自居,而常说:“我只是尽了教师应尽的责任。”

她是传者,让非遗文化在青年学生中发芽

杨林长期致力于赣南采茶戏的非遗传承与创新传播。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赣南采茶舞蹈传承与编创人才培训》,建设江西省“金课”《赣南采茶舞》课程,在教学中系统融入地方非遗资源。

她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校园、乡村,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五十余场活动,编创多部作品,深受群众喜爱。

她随学校艺术团赴阿根廷、玻利维亚、乌拉圭巡演,克服高原反应,坚持演出,把中国文化之美带到南美洲,受到当地观众热烈欢迎。巡演14天,她带队辗转三国,以极高专业素养和责任感完成任务,展示出赣南师范大学师生的精神风貌。

她还积极推动赣南非遗课程化进程,与小学教师联合探索采茶戏项目式学习,助力非遗教育落地基础教育。“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着的文化。”她这样定义自己的使命。

她不张扬,始终默默坚守初心

杨林是学校舞蹈课程体系建设的骨干成员,常年参与各类大型文艺活动。从央视“五月的鲜花”汇演到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从地方文艺晚会到国际文化交流项目,她既担纲编导、表演,又统筹学生管理、安全保障、后勤支援。每一次任务,她都事无巨细、全力以赴。

怀孕期间,她仍参与课程录制与节目排练,挺着孕肚坚守教学岗位。她推掉了假期旅游,把时间留给学生、课堂和舞台。她的同事评价道:“她很少说大话口号,但总是把每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

她主持的多项教学改革与科研项目获奖,例如2018年她带着非遗赣南采茶课例参加全国非遗舞蹈进校园舞蹈教学课例展示暨论坛,获精品课例奖,向全国各地高校传扬赣南地域文化;2021年、2023年成功举办“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赣南采茶舞蹈”课程思政成果展演”“坚定中华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赣南采茶戏代表性传统剧目展演”,分别得到新华社、央广网等媒体的报道。她从不以此炫耀,但同事和学生都知道,那些荣誉背后,是她无数个深夜艰辛的付出。

杨林用舞者的专业、师者的仁心、传者的执着,为学生架设起梦想的桥梁。她用身体诠释美育的力量,用真情连接师生的心灵,用行动传承文化的根脉。她,是舞者,是师者,是传者;更是一位在立德树人道路上,以德立教、以舞育美、以情动人的践行者。